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它们有何秘诀?

内容摘要广东两地再获“国字号”试点 新快报讯 记者黄闻禹报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江门市开平市两地入选。加上2023年度首批入选的广州市从化区、

广东两地再获“国字号”试点

新快报讯 记者黄闻禹报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江门市开平市两地入选。加上2023年度首批入选的广州市从化区、佛山市南海区,广东目前已有四地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彰显了广东在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效,更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例。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初发布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在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推动相关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在试点地区率先落地,在工作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到2025年,全国将遴选两批100个左右试点县(市、区),每批试点周期3年。

在首批公布63个试点名单的基础上,本次第二批公布50个试点名单,其中包括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江门市开平市。

高州和开平两地何以获得“国字号”的认证?从全国众多城市中突围入选试点名单?它们在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又有何创新经验与生动实践?

●文化是根本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两地均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发掘文化产业动能,构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州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自贸港的交汇点,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禀赋深厚,更以“千年荔乡”闻名。再看开平市,同样名声在外,素有“碉楼之乡”“华侨之乡”美誉,拥有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现存1833座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群。

●产业是载体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是载体。两地着力把文化资源势能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能。近年来,高州市立足本土特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打造了以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旅品牌,推动非遗工坊、乡村文创、生态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依托“好心文化”“荔枝文化”等金字招牌,高州建成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等标志性项目,串联柏桥贡园与滩底贡园旅游线路,推动“柏桥荔博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再看开平市,通过深挖活化侨乡文化内涵,推动“建筑遗产+乡村旅游+文创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了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古村落、赤坎华侨古镇等知名文旅IP。创新建设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以龙头作用带动全市游客量和旅游收入节节攀升。依托影视文旅IP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借助《让子弹飞》《狂飙》等影视取景地热度,激活开平碉楼与村落和赤坎华侨古镇双引擎。“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被评为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创新是引擎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是引擎。两地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领等,走出了各自发展的特色路径,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高州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模式,落地了一系列文旅项目。例如根子镇柏桥村以荔枝产业为媒,建设大唐荔乡文化旅游区,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长坡镇依托冼夫人故里遗址,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民俗体验线路。创新推出“文体+赋能百千万”品牌活动,将冼夫人文化周、请到高州过大年、“助力百千万 根子柏桥行”等文艺体惠民活动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开平市则着力推动开平碉楼—赤坎古镇华侨文化旅游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进“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非遗进碉楼”“乡村微改造”等工程,计划到2026年培育10个以上文旅特色村,形成可复制的“开平经验”。

高州与开平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各地文化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既需要深挖地域文化独特性,又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释放农文旅融合多维价值,如此才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