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以人性化改造答好这道民生必答题,让“百步梯”成为“舒心桥”
“再难也要过,百步去穿桥;认真听吐槽,改造重民生。”这是一位读者读了新快报5月16日报道《过街走个“百步梯” 街坊累到喘吁吁》(08版)后,写的顺口溜。新快报记者全景式走访发现,作为串联城市脉络的空中走廊,广州天桥在缓解交通压力、保障行人安全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部分天桥逐渐暴露出设计滞后、管理缺位与安全隐患等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痛点。记者通过天桥体检“望闻问切”:找问题、查病因、比标准、看实绩,听专家和街坊支招如何建设安全、便捷、美观的“舒心桥”。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梁燕芬
记者走访
在天河商圈过天桥,难避烈日“烤验”
烈日当空的正午,新快报记者来到天河区岗顶人行天桥实地探访。这座连接着中山大道两侧的灰色天桥毫无遮挡,行人撑着伞在滚烫的桥面上快步穿行,金属栏杆更因烫手无法扶。
“每天走这个天桥就像‘渡劫’。”在附近上班的李小姐撑着遮阳伞边走边告诉记者,这座没有遮阳棚的天桥是周边数万上班族、就医患者和购物市民的必经之路。记者注意到,短短十分钟内就有超过200人次通过天桥,其中不乏推着婴儿车的家长和拄着拐杖的老人。
记者观察到,天桥一侧紧邻中山三院,一侧是繁华的百脑汇数码广场,北面通往石牌村大型社区,却没有与任何建筑实现连通。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座位于广州核心商圈的天桥竟然没有配备无障碍电梯。
“广州是花城,但这座天桥连个绿化也没有。”正在桥下等客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周边几条天桥都存在类似问题。记者随后走访了体育东路人行天桥等设施,发现确实普遍存在设计简单、功能单一的问题。
广州城市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陈戈表示:“天河商圈的天桥系统确实需要升级改造。”他建议可以参考地铁站点的设计理念,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天桥建设,同时完善遮阳、绿化、无障碍等设施。
记者从市政部门获悉,天河区人行天桥改造已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优先对岗顶等核心商圈的天桥进行现代化改造,重点提升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度。据悉,新标准将要求所有新建天桥必须配备遮阳棚、无障碍电梯等设施,并鼓励引入立体绿化、文化展示等元素。
老人推婴儿过天桥“就像打仗”
15日下午3时许,新快报记者来到越秀区盘福路和东风路交界处的人行天桥,这条连接多条主干道的天桥路面开阔,绿化措施也到位。经常在附近走动的居民却认为,没有遮阳设施,没有电梯和自动扶梯是最大的硬伤。68岁的张阿姨告诉记者,每次和老伴带着孙儿过天桥,就像打了一场仗,“两岁的孙儿坐在婴儿车里,我们一个拖,一个拉,一上一下真是累到要了老命了。”常常接送孙女上下学的贺老伯也叫苦不迭,“老人和小孩都累,主要现在是夏天,又闷又热,过完天桥往往都是一身汗。”
记者发现,该天桥引桥虽然设有中途休息平台,也有扶手和非机动车道。但是由于坡度有些陡峭,而且防滑措施不大到位,因此,非机动车上、下桥还是非常吃力。常常路过该天桥的外卖小哥阿荣表示,上桥几乎是抬着电动车上去,下桥就一定要注意急刹,“大雨天的时候最危险,车轮有时会打滑,但是要赶时间,也是没办法”。
此外,越秀区华乐路上的天桥引桥也是陡而窄,没有遮阳遮雨的设置,也没有电梯,两侧行人道中间非机动车道的设计,让街坊过桥过得心惊胆战,“那些电动车就那么冲下来,很多时候我都担心被撞到。”福伯告诉记者,路面太窄了,坡又陡峭,车和行人很容易发生碰撞。
体检报告
不少人行天桥已进入“老化期”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其实,广州不少人行天桥都进入了“适老化改造”时期了。
广州天桥建设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80-1990)的代表作品是人民南路天桥,1983年建成,为广州首座人行天桥,现存问题是锈蚀严重。
快速发展期(1991-2000),建设高潮是迎接“六运会”“九运会”等大型赛事,典型代表是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天桥群,设计缺陷是未预见商业区人流暴增,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品质提升期(2001-2010),顺应亚运效应,新建和改造天桥136座。遗留问题是电梯配置不足,维护标准不统一。
智慧化阶段(2011-至今),现存矛盾是新老标准交替,智慧设施运维成本高。
缺乏电梯,对老年人“不够友好”
越秀区解放北路天桥因无障碍设施缺失而备受批评。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天桥只有台阶没有坡道,给老年人、残疾人和携带大件行李的市民带来极大不便。一位使用轮椅的市民无奈地表示:“这座天桥对我来说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每次不得不绕行很远的路。”类似情况在广州老城区并不少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东风路上的几条人行天桥,基本没有电梯,即使有坡道,也非常窄,轮椅基本无法使用。
不过,天桥缺乏电梯的短板正在逐步被解决,如中山三院人行天桥在改造中新增1座电梯、华侨医院人行天桥新增两座电梯,广州大道快捷化项目涉及的15座天桥中,10座配套设计了电梯。
年久失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天桥的结构安全问题。如海珠区的新港中路天桥曾多次出现桥面破损、护栏松动等问题。周边居民对此忧心忡忡:“每次走过都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碎片掉下来。”
海珠区工业大道-宝业路天桥也存在主梁渗水、支座变形、栏杆锈蚀等问题,且主梁自振频率过低易导致结构疲劳损伤;万松园天桥和海珠购物中心天桥也出现梯道破损、栏杆脱漆、桥面开裂等老化问题。
中山大道西某天桥因年久失修,桥面瓷砖大面积剥落,雨天湿滑易致行人摔倒;广州火车站旁的人行天桥电梯故障频发,曾发生老人被困事件。
据了解,广州不同区域的人行天桥因建造时间、使用年限和维护情况不同,其破损程度和维修状态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临时天桥设计寿命为5年;常规天桥若无严重病害可达10年以上,但需定期维护。如果是结构性破损,如越秀区先烈中路人行天桥因安全隐患被列入拆除计划,已于2024年12月封闭,2025年1月完成拆除。
欠前瞻性,天桥设计落后于发展
此外,部分天桥选址欠妥,如客村立交天桥投资数百万元,但使用率却不足30%。根本原因在于其选址距离地铁3号线客村站B出口达280米,而行人直接横穿马路的距离仅50米。
人行天桥的选址需综合考虑交通流量、行人需求、安全因素及周边环境等多方面标准。广州许多问题天桥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当时城市人口规模、交通流量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以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天桥为例,设计时根本预料不到今天如此巨大的人流量。
对此,城市规划专家袁奇峰指出:“我们常常以当下的需求来设计未来几十年的基础设施,这种静态思维必然导致设施很快落后于发展。”
据介绍,广州80%的天桥建于2000-2010年左右,当时的设计标准过分强调通行功能,往往忽视人性化需求。
管理欠佳,存在“九龙治水”情况
天桥也存在管理盲区,小商贩占道经营、电动车违规上桥等问题屡禁不止。人民南路天桥常年被流动摊贩占据,消防通道遭堵塞;如新港西路天桥夜间照明不足,成为治安盲区。
部门协调不畅也是重要因素。天桥建设涉及规划、住建、交通、市政等多个部门,而运营维护又可能归属不同单位,这种碎片化管理极易导致责任推诿。一位市政工作人员透露:“天桥电梯经常损坏,因为建设归住建部门,维护归城管部门,电力供应又属供电局,一个小问题要协调多个部门。”
典型“问题天桥”扫描
●体育西路人行天桥:广州残联2023年调查报告显示,全市368座人行天桥中,完全符合无障碍标准的仅占18%。体育西路人行天桥虽然设置了坡道,但1:4的坡度远超国家标准(1:12),轮椅使用者根本无法独立通行。
病因:无障碍设施缺失。
●岗顶天桥:在晚高峰时段(18:00-19:30)人流量达8000人次/小时,但其主梯道宽度仅2.4米,远低于《城市人行天桥设计规范》中“商业区天桥梯道净宽不宜小于3.5米”的标准。
病因:通行能力设计不足。
●中山大道西天桥:采用抛光瓷砖铺装,在雨天摩擦系数仅0.35,远低于安全标准0.6。2023年雨季期间,该天桥共发生23起滑倒事故,其中5起构成轻伤。
病因:材料选用不当。
●广州火车站天桥:电梯故障率高达42%,平均维修响应时间超过72小时。调查发现,维保合同约定的“2小时响应”条款形同虚设,实际执行中常因配件采购流程拖延。2025年一季度投诉数据显示:天桥设施报修平均解决周期达5.3个工作日。
病因:设施维护滞后。
专家建议
试点“天桥长”,走向精细化治理
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姓名的城市规划专家认为,解决天桥困局需要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协同机制,走向精细化治理。推行“天桥体检”制度,建立数字化管理档案;试点“天桥长”制,明确管理责任主体;设立专项维修基金,确保养护资金到位。
智慧化改造迎来重要窗口期
华南和谐社区发展中心主任周活宁认为,广州天桥系统的提质升级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交通设施”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转变、从“被动维护”向“主动预防”的模式转变、从“部门管理”向“社会共治”的机制转变。
周活宁认为,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重要天桥改造前进行30天的公示征求意见。
随着《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的实施和“新城建”试点推进,天桥系统的智慧化改造正迎来重要窗口期。周活宁呼吁,应尽快制定《人行天桥建设与管理导则》,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理应在为超大城市立体交通治理方面提供“广州方案”。
以人为本,天桥改造需系统性优化
“城市天桥不应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应是充满温度的人文空间。”广州市情评论员一鸣认为,要真正改善现状,需要科学规划:天桥选址应结合人流量和实际需求,避免“建而不用”。可进一步优化设计,增加无障碍设施,拓宽梯道,提升通行效率。同时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桥面、电梯,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隐患”。再者,就是要严格管理,整治占道经营,增设监控和照明。
声音
人行天桥可以这样改造
综合街坊、专家的意见以及已经改造天桥的情况,根据《广州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新快报记者归纳出对人行天桥改造的三点愿望:
一是坡道拓宽与优化设计。比如针对非机动车推行需求,部分天桥坡道可由原3条窄坡道合并为2条,其中一条拓宽至0.8米,并调整倾斜度以提升通行便利性。如荔湾穗盐路人行天桥改造中,梯道两侧各增设90厘米宽的坡道(原单侧坡道拓宽30厘米),中间保留2.4米人行通道,实现人车分流。
二是防滑处理与安全警示。在坡道表面涂装高分子防滑材料或加铺陶瓷颗粒,减少雨天湿滑风险,并设置“下车推行”警示牌,保障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安全。
三是无障碍设施全覆盖目标。根据《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5年前新建道路无障碍设施覆盖率须达100%,既有道路改造达标率80%,包括持续增加人行天桥的无障碍电梯、轮椅坡道等设施。
知多D
广州天桥建设标准
根据《广州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设计规范》,天桥桥面宽度根据人流量确定,最小不得小于3米,商业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建议达到6-8米。荷载标准上,天桥需满足每平方米500公斤的荷载要求,确保大型活动时的人群安全。
人性化设计是广州天桥标准的重点。新建天桥必须配备无障碍设施,坡度不大于1:12,并设置防滑地面和双层扶手(高度分别为0.65米和0.9米)。同时要求设置雨棚、照明和监控系统,提高全天候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性。在导向标识方面,规定采用统一规范的标识系统,关键节点每50米应设置指示牌,并考虑盲道和语音提示等无障碍信息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针对特殊区域的天桥还有附加要求。如学校周边天桥需加强护栏密度防止儿童坠落,医院周边天桥需考虑担架通行需求,商业区天桥则需预留广告位和景观照明设施。这些细化标准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趋势。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