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5月14日,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一案作出一审判决。
这位曾扬言“买下台积电”的资本猎手因贪污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赵伟国从白手起家到资本巨鳄,最终落得死缓下场。他的命运起伏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狂飙与乱象,也揭示了资本无序扩张背后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擅用资本运作
1985年,来自新疆偏远小县城的赵伟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
在校园中,他与后来创立韦尔股份的虞仁荣、兆易创新的舒清明、卓胜微电子的冯晨辉成为同窗,这一届走出了多位中国芯片业的领军人物,后来被业界称为“清华EE85”。
然而,与同学们专注技术路线不同,赵伟国对资本运作更感兴趣。
1996年,29岁的他硕士毕业后,直接被任命为紫光集团自动化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
1997年,他转战清华同方,30岁时担任通信研究所所长,并参与了清华同方上市后的首次资本运作——收购江西无线电厂。
在2000年初,赵伟国敏锐捕捉机遇,创立了中华医疗网,该项目后被海外基金收购部分股权,成为他的“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后,2002年,他开始转向能源、地产等行业,2005年创立北京健坤投资集团。
在新疆的房地产投资,成为他财富暴涨的关键——“我带100万元去新疆,回来的时候已经赚到45亿元,获利4500倍”,赵伟国后来如此描述那段“像抢钱一样”的房地产黄金岁月。
后来,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紫光集团(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急需引入战略投资者。凭借清华校友身份和资本实力,赵伟国获准以健坤投资集团2.8亿元入股获紫光集团35.29%股权。
经过一系列股权调整,到2013年5月,清华控股与健坤投资分别持股51%、49%,赵伟国上任紫光集团董事长,全面掌控紫光股份。
搞技术不如玩资本来钱快,这种理念或许在该背景下在他心中渐渐生根。
千亿赌局旧事
执掌紫光集团后,赵伟国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从2013年到2019年,紫光集团斥资收购了20多家公司,发起并购近60起,投入超过1000亿元。
赵伟国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他的并购策略简单粗暴:通过资本力量快速获取技术、市场和行业地位,实现弯道超车。
2013年,紫光集团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进军手机芯片领域;2014年又以9.07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微电子,拓展物联网芯片市场。
这两笔收购使紫光一举成为中国手机芯片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后来,展讯和锐迪科合并为紫光展锐,成为全球第三大面向公开市场的手机芯片设计企业,仅次于高通和联发科。
2015年5月,紫光股份斥资25亿美元接手惠普旗下公司新华三51%股权,获得其在北京和杭州的总部及中国业务。
赵伟国的并购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甚至将目光投向全球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公开表示有意收购,引发业界哗然,不过这一收购计划最终也不了了之。
2016年,赵伟国的并购战略达到新高度,紫光集团联合多方组建长江存储,持股51.04%,进军存储芯片这一战略领域;2018年,其又以约22亿欧元收购法国智能芯片组件制造商Linxens,强化在智能卡、RFID天线等领域的布局。
赵伟国对资本运作并不避讳,“并购行为是紫光集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个正常现象,没什么太特别,我们是新来者,所以有点引人注目,慢慢大家会习惯的。”
记者注意到,在走上并购道路前的2012年,紫光集团的总资产只有66.63亿元,对应总负债也只有46.4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9.75%。此后经过近八年的时间,总资产和总负债翻了近45倍。
赵伟国本人也因此声名远扬,被视为“中国半导体教父”,曾入选《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
帝国崩塌
然而,这种依靠资本驱动的野蛮生长模式隐藏着致命缺陷。掌舵人盲目自信,为并购扩张向金融机构借钱,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2018年开始,赵伟国开始卸任紫光的重要职务,当年4月,赵以“工作繁忙”辞任这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职务。
辞去职务后,他似乎对激进的并购风格也有所反思,“我们这些年很多企业出问题,是因为野心过度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且相信运气会再次发生。其实你的能力、边界没那么远,你的运气也没有那么好,所以要小心管理自己的野心和运气。”
但一切为时已晚。
自2019年12月以来,紫光集团债券频繁被抛售,前期主要受到另一大校企北大方正债券违约和破产重整影响,之后多次出售子公司股权暴露了紫光集团流动性紧张。
2020年10月,紫光集团决定不行使紫光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度第六期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赎回权。
当年11月10日,紫光集团又遭披露其无力偿还10亿元人民币贷款,并于同月16日确认未能赎回13亿元人民币债券,构成实质债务违约。
同年12月10日,紫光集团再次宣布无力偿还4.5亿美元债之本金与利息,而旗下紫光芯盛也表示,该违约可能导致其发行之美元债出现交叉违约。
自此,紫光集团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多家金融机构追债,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暴跌。
截至2020年底,紫光集团总负债达2029亿元,资产负债率超70%,年利息支出超百亿元,现金流仅20余亿元。
2021年7月,债权人申请对紫光集团破产重整。经核查,紫光总资产约3000亿元,但负债率超过90%。赵伟国的资本游戏难以为继。
反噬也随之而来。2022年8月,就有报道指出,7月上旬,赵伟国被有关部门从北京家中带走调查。
2023年3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公告,国家监委对赵伟国涉嫌职务犯罪问题完成调查,认定其“身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欲熏心,肆意妄为,背弃职责使命,公器私用、化公为私,将所管理的国有企业视为私人领地”,涉嫌贪污、为亲友非法牟利、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犯罪,决定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贪婪代价
随着调查深入,赵伟国的犯罪手法也被逐一拆解。
2025年5月14日,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赵伟国案作出一审判决,以贪污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以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000万元,以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00万元,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25年5月14日,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赵伟国贪污、为亲友非法牟利、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案。
图为宣判现场,来源:新华社报道根据判决书,赵伟国及其特定关系人李禄媛(紫光集团前高管、北京紫光科技服务集团原董事长)的贪婪程度令人咋舌。
其一,房产套利4.7亿元。2018年至2021年,被告人赵伟国利用担任紫光集团董事长的职务便利,与特定关系人李禄媛共谋,由李禄媛实际控制的公司低价购买原本应当由紫光集团购买的房产,获取房产溢价利益,非法占有国有资产价值人民币4.7亿余元。
其二,利益输送8.9亿元。2014年至2021年,赵伟国利用担任紫光集团董事长等职务便利,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李禄媛等特定关系人经营,或者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李禄媛经营管理的公司购买代建管理服务,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8.9亿余元。
此外,2019年,赵伟国还指使其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董事,将公司项目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租赁给李禄媛实际经营的公司,致使上市公司遭受经济损失人民币4645万余元。
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赵伟国的行为构成贪污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赵伟国贪污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论罪应当判处死刑;为亲友非法牟利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致使上市公司遭受特别重大损失,亦应依法惩处,并与其所犯贪污罪并罚。
鉴于赵伟国到案后如实供述罪行,主动交代办案机关尚不掌握的部分为亲友非法牟利犯罪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犯罪事实,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积极退赃,涉案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到案,且有重大立功表现,法院对其所犯贪污罪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对其所犯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可从轻处罚。
在紫光集团高速发展的表象之下,赵伟国长期有预谋地构建起利益输送网络,将这家科技企业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通过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手段蚕食国有资产。
赵伟国曾表示,紫光是一个市场化的企业,于紫光而言,最重要是要让政府理解紫光所做的事情,是符合国家战略的;紫光从政府所获得的支持,和别的高科技企业没有什么差别。
早在债务危机敞口暴露前夕的2018年,赵伟国提及“要小心管理自己的野心和运气”。他也多次强调,只将资本并购视为手段,“科技产业才是根本”。
野心和运气这两个词,时至今日来看,更有一些宿命味道。
(本报记者张赛男对此文亦有贡献。)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