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行业的竞争进入“决赛圈”,然而抛给车企的核心话题从未改变,即真正的品牌护城河该向何处挖掘?智驾之外,车企们将目光投向了之前被低估的“第三空间”智能座舱,汽车越来越聪明,座舱芯片也越来越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年初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性能设计部分,智能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性能设计满意度位列新能源汽车行业前两位。而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中,智能座舱体验也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第二关键要素。
行业观察家们洞见了更深层的产业逻辑:当自动驾驶技术收敛为 安全 这个最大公约数,智能座舱正裂变为车企的 数字基因库 。有业内人士分析道,智能驾驶最终会形成标准化产品,而智能座舱是能够体现汽车个性化、差异化的最重要环节,特别是AI大模型上车,为智能座舱带来了新的变量。
在这场重构人车关系的变革中,芯片之争悄然升级为 神经中枢 的终极博弈,成为影响智能座舱竞争的关键。2025年4月23日,在上海车展上,联发科发布了天玑汽车座舱平台C-X1,与英伟达深度合作打造“即快又聪明”的座舱体验,加速AI应用上车的产业进程。会上,联发科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展示了前沿的生成式AI技术与智能体AI座舱应用,以双AI引擎和舱驾一体融合方案,推动“AI定义座舱”体验全面升级,将先进AI与多媒体技术引入新一代智能汽车,让车企有了更多实现创新的抓手。
C-X1的问世,把这场竞争推向了白热化
芯片双雄的“核聚变” ,联发科与英伟达如何重写智能座舱游戏规则?
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当车企在车展用各类明星车型争夺眼球时,一场关于智能座舱的“暗战”已悄然打响——联发科与英伟达突然亮剑,天玑汽车座舱平台C-X1脱颖而出。C-X1这款旗舰平台武装到了牙齿,3nm工艺、采用Arm v9.2-A架构、集成了NVIDIA新一代Blackwell GPU与深度学习加速器,以双AI引擎构建弹性算力架构,这颗号称“性能铁王座”的芯片,将与高通在智能座舱领域展开激烈交锋。
联发科技副总经理、车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张豫台C-X1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3nm旗舰工艺,有着行业最优的性能和能效表现。同时,还采用了最新的ARM v9.2-A架构,在安全性、AI、矢量和DSP等方面都相较上一代有显著创新。
性能方面,C-X1拥有12核顶级CPU,集成NVIDIA Blackwell GPU,这颗强悍的GPU拥有10.2 TFLOPS强劲算力,马力全开后可提供前所未有的计算性能,CPU单核性能对比目前业内旗舰车芯领先80%,GPU 3D渲染性能领先300%。
通过与英伟达的深度合作,C-X1将英伟达在图形渲染领域的强大实力搬到车上。由英伟达最新Blackwell架构带来的强悍GPU性能,结合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集成的NVIDIA RTX GPU光线追踪技术,为车内打游戏、人机界面等应用带来逼真的光影视觉效果。
特别在AI方面,C-X1提供了400 TOPS的强大AI算力,大语言模型的推理性能相较于业内旗舰车芯大幅领先350%,同时拥有先进双引擎AI弹性架构,可满足当下和未来智能座舱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面向端侧AI推理高内存占用的难点,C-X1的生成式AI引擎支持FP4格式量化,可节省50%以上的内存带宽,大幅提升端侧AI的响应速度和生成速度。
以上特性,让C-X1助力车企打造优质的AI座舱沉浸式多媒体影音娱乐体验。同时,借助Dolby Vision/HDR 10/HDR10+技术支持,可增强6-12屏并行显示;支持光追/DLSS等先进图形技术,可提供最佳的3A游戏娱乐体验;内建3x高性能Hi-Fi 5音频DSP,支持Dolby环绕音效与区域ANC降噪。
C-X1具备强大的ISP影像处理能力,既可以记录出游精彩一刻,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出行安全。
这颗ISP支持高达12个摄像头并行工作、150dB HDR图像处理,支持RGB-IR以及包括360度环影、DVR、CMS、DMS、OMS等多种应用。此外,C-X1还拥有强大的视频编解码同步处理能力,支持8K30/4K120视频录制,8K60/4K240视频播放,让汽车进入超高清时代。
联发科重塑“AI定义座舱”新范式
放眼智能座舱芯片市场,联发科+英伟达VS 高通格局已显。在AI定义座舱浪潮下,双方的博弈,将着重围绕AI展开。
在AI时代,联发科优势更加显著,早在2023年,联发科就敏锐地捕捉到数字座舱的崛起,让AI应用成为车企差异化优势的关键。2023年联发科发布了天玑汽车平台,并在同年与“AI时代的领导者”英伟达宣布合作。联发科结合英伟达在AI、云、图形技术和软件生态方面的核心优势,双方在包括智能座舱平台、驾驶平台等多个领域进行智能化探索。
2025年,联发科与英伟达的合作持续走深向实。联发科认为,智能座舱应用随着AI技术与架构在持续演进,在当下端云协同技术的进步和端侧大模型上车,让智能体AI重新定义智能座舱。
在过往智能座舱应用中,受限于技术限制应用基本是“被动式”的,用户需要向座舱内的智能体主动下指令,比如听一首舒缓的音乐、调节座椅的角度、推荐周边的餐厅等。但联发科通过可扩展的软硬件架构和完善的开发体系,开启了汽车智能座舱“主动式”交互的新体验时代。
联发科认为,真正的智能座舱体验应该为用户提供三大价值:功能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在驾乘体验上,智能座舱要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以及外界环境,实时调整驾驶模式。在交互模式上,智能座舱要有智能、主动的交互能力。比如,能主动识别到用户的情绪变化,化身用户的生活小助理为用户提供应用推荐。
推动三大价值落地,需要联发科协同更多生态伙伴及车企。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得益于与云端相同的GPU架构,可以通过云端-端侧架构一致性的开发生态优势,助力车企率先实现包括低延迟端侧语音助手、实时旅程规划、智能游记视频生成、驾驶警觉性监测、舱内外环境理解感知、个性化影音内容推送等创新功能落地。
舱驾一体大势所趋,头部玩家的双向奔赴成最优解
除了在AI上卷算力、卷应用,双方的竞争也绕不开舱驾一体融合趋势。舱驾融合对车企来说能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车智能化,是车企下一步竞争的关键。
对车企而言,推进舱驾一体的过程中有两个绕不开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组织架构上,在车企内部,舱和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芯片厂商提供舱驾一体的方案要如何在两个部门间达成共识是关键;第二个挑战是技术上的,过往智能座舱更关注视觉效果,车企对GPU、影音效果要求高。但是对于智驾来说,车企更关注实时性、可靠性、稳定性,所以智驾对芯片厂商的CPU、NPU、ISP的要求很高。两者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让车企很难选择到一家芯片厂商既懂智驾又懂座舱。
联发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通过与智驾领域头号玩家英伟达合作,强强联手,抢占了舱驾一体的先机。经过2年的技术探索,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C-X1 与英伟达先进的安全和 AI 处理器(如 NVIDIA DRIVE AGX Thor)搭配使用,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中式计算平台解决方案,能够托管所有车辆域处理器。NVIDIA DRIVE AGX Thor 和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C-X1 都可运行 NVIDIA DriveOS,因此可以实现灵活的资源共享和应用程序托管。通过NVIDIA DriveOS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高效集成座舱IVI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赋能系统开发商打造中央计算平台,为汽车主机厂提供先进的软件定义汽车方案。
从C-X1的上市速度和产品性能来看,联发科与英伟达在舱驾融合发展路径下是“双向奔赴”、合作共赢,将重构智能汽车芯片的发展格局。
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我们看到了上百款新车的面世,智能驾舱的竞争已逐渐白热化,各家厂商均手持“利器”。联发科与英伟达,通过更深入的合作与技术探索,在AI与舱驾一体两大领域助力车企打造“杀手锏”,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在这个时代写下了自己的独特篇章。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