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四月,春意盎然;牡丹盛放,花香满城。近日,2025世界牡丹大会暨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在山东省菏泽市开幕。正值菏泽牡丹的盛花期,天香公园、曹州牡丹园等牡丹园的牡丹花饱满挺立,粉白、朱红、金黄的花簇在绿叶间绽放。
2015年,“菏泽牡丹PEONY HEZE”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为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筑牢了根基。2024年,菏泽牡丹花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30亿元。近年来,山东省知识产权局、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完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夯实地理标志工作体系、强化地理标志保护能力、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推动菏泽牡丹地理标志产业实现高水平保护、高标准管理、高质量发展。
创新产业发展
曾经,菏泽牡丹主要以观赏功能闻名。而今,牡丹不仅是娇艳欲滴的花卉,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使命的特色产业支柱。在菏泽,牡丹产业实现了从单一观赏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
在种植环节,菏泽市探索出“牡丹+果树”“牡丹+绿化苗木”“牡丹+中药材”“牡丹+粮农作物”等多种高效种植模式,推动牡丹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菏泽牡丹品种培育不断取得新突破,近6年获审定通过的牡丹新品种达71个、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150个以上,培育的新品种数量占全国的80%。与此同时,观赏牡丹种植成效显著,当地建设了多处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观赏园,鲜切花和年宵花市场火热,药用牡丹种植也因市场需求迎来新机遇。
菏泽市加强牡丹相关产品的研发能力,目前全市拥有20个牡丹科研机构、200件牡丹相关专利,制定了各类牡丹产业标准60余项。作为油用牡丹产业开发的重要地域,菏泽市牡丹深加工产品涵盖11大类、260多种,牡丹籽油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菏泽牡丹循环加工模式初步形成,牡丹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标准体系通过国家验收,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近年来,菏泽牡丹产业更是实现了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当地积极推动世界牡丹大会与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企业。菏泽市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消费场景,牡丹工笔画、牡丹剪纸等牡丹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助力打造菏泽文旅亮丽名片。
培育新型人才
牡丹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型职业花农,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目前,菏泽牡丹产业直接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惠及种植户、技术工人、电商从业者、文旅服务人员等多类群体。全市直接从事牡丹芍药产业的农户超10万户,相关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
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下,企业联合当地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服务,带动10万余户农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让农民掌握了专业的种植技术,逐渐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花农。
同时,电商直播、文旅融合等新业态的兴起,吸引了大量青年返乡创业,形成“90后新农人”群体。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通过电商平台拓宽了牡丹产品的销售渠道,并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牡丹文化,为传统牡丹产业注入创新活力。
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牡丹产业已成为菏泽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部分乡镇通过发展规模化种植和乡村旅游,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翻番。例如,菏泽市牡丹区黄堽镇依托“万亩大田牡丹园”,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至5万元。花农们不仅通过种植牡丹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还能在牡丹加工、文旅服务等环节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
完善服务保障
多年来,山东省知识产权局、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职能优势,多措并举构建起完善的产业生态服务体系,为牡丹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菏泽市强化标准引领,牵头制定牡丹籽油等相关标准,建设国家级牡丹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规范种植、加工全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牡丹籽出油率极大提高。
菏泽市护航品牌建设,推动“菏泽牡丹”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建立侵权假冒快速查处机制,维护地理标志产品声誉;加大对地理标志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障了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权益,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三产融合,支持建设牡丹芍药主题文旅综合体,打造“地理标志+文旅”特色IP,促进牡丹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产业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
此外,菏泽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保护站点,开展专项行动,打击侵权违法行为;推动专利赋能牡丹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专利导航项目实施,引导企业将“知产”转化为“资产”,把“专利”变为“红利”。
“菏泽牡丹正沿着‘地标引领、科技赋能、全链发展’的路径阔步前行。这朵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牡丹花,在知识产权政策的春风中,书写着‘一朵花’富裕一座城的生动故事。未来,随着牡丹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推进,菏泽牡丹必将在地理标志经济的蓝海中开辟更广阔的天地。”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讯员 杨晓锋 赵跃程)
(编辑:刘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