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雍 黎
红岩缝纫机厂的老旧厂房,经改造后变身为金沙科创园;鸽牌电缆厂旧址,崛起为设计创意产业园……近年来,重庆以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为纽带,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下楼”与区域产业“破圈”融合。
“重庆已建成10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下一步将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应建尽建’,加速形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全域创新网络。”4月16日,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一校一圈一特色”差异化发展
近日,西南大学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团队再获签约。自2024年12月入驻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以来,该团队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授权,并成功开发红外成像与测温、发电机集电环健康监测和毫米波雷达形变监测等方面的设备。目前,团队已与国内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预计5年内可实现产值1亿元。
这只是重庆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不仅改造物理空间,更注重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重庆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处处长熊新介绍,重庆打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校友经济、创新氛围“五位一体”生态系统,突出“四侧”协同推动“四链”融合,形成“一校一圈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例如,环重庆医科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聚焦生物医药,环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突出信息通信技术等。
在此过程中,10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所在区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在沙坪坝区,政府为每所高校配备专属服务专班;在北碚区,西南大学与地方政府定期举行联席会议。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成为破解区校资源壁垒的关键。各生态圈新引育概念验证、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企业649家,组建创投基金规模达12亿元。445名新增科技服务“陪跑员”与3038人组成的专业队伍,为科研团队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程支持。
通过建立产业共育、成果共创机制,10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已累计入驻创新创业团队2887个,培育科技型企业3206家、高新技术企业412家,带动2.3万人投身创新创业浪潮。
全域推动“应建尽建”
站在新起点,重庆按下生态圈建设“升级键”。
“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原则,我们将全域推动‘应建尽建’。”重庆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杨军表示,今年将新建环陆军军医大学、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等一批创新创业生态圈。
此外,首批建设的环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文理学院6个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及2024年新建的环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长江师范学院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将进行升级建设。
同时,重庆将推广“区校联合专班”“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创新机制,并整合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大学城高校资源,打造“多校一圈”的超级生态圈。
“要让生态圈从‘物理聚合’走向‘化学融合’。”杨军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推动区县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优化区校合作模式,举办品牌化、特色化、高端化赛事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整合市级部门资源,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动高校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以权代股”等5项改革机制;加强政策激励,精准施策,合力推动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提质增效。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