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宋书扉 记者冯丽妃)近日,主题为“肺脏与呼吸道黏膜区域免疫:挑战与机遇”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78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会议会聚国内免疫学、传染病学等多学科、跨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肺脏与呼吸道黏膜免疫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旨在凝练呼吸道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推动该领域原创理论突破与干预策略指导。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当前呼吸道病毒呈现频繁变异、交替流行的特点,复合感染现象日益突出,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长期挑战。他强调,在这一背景下,疫苗的功能定位应由“防重症、防死亡”向“防感染”转变,疫苗接种频率也需动态调整,甚至可能每半年接种一次,以维持免疫屏障。
高福特别指出,对抗病毒的“防线”应前移至病毒入侵的“第一现场”,即呼吸道黏膜。未来的呼吸道疫苗研发应重视黏膜免疫研究,探索鼻喷、雾化等局部递送方式,并结合人工智能、结构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优化抗原与免疫分子设计,提升疫苗的靶向性与持久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表示,呼吸道黏膜结构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使病毒能够迅速与受体结合,极易实现传播,传统疫苗很难形成有效屏障。会议共同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进一步指出:“传统注射式疫苗难以阻断上呼吸道病毒的初期复制,未来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预防,必须突破黏膜免疫的技术瓶颈。”
在聚焦免疫前沿的同时,本次会议也关注临床转化实践的典型事例。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介绍,其团队研发的抗病毒新药玛舒拉沙韦片已在国内获批上市,并在全球首个“家庭传播干预研究”中展现出显著成效。该药物不仅可在感染流感初期的“黄金48小时”内缓解个体症状,还能有效降低家庭内部传播风险。“早诊断、早用药,不仅使个体获益,更是一道家庭防线。”他强调,该药物对于老人、儿童等脆弱人群意义重大。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应重点开发鼻喷、雾化等新型给药方式和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并加强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高福呼吁,从基础机制研究到技术产品转化,系统推进肺脏与呼吸道黏膜免疫的多层次攻关,力争在全球呼吸道疾病防控领域占据科技制高点。与会专家系统总结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为我国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加快推动新一代呼吸道疾病防治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