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观察丨《沙尘暴》豆瓣8.1分 优酷新剧为啥叫好不叫座?

内容摘要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近日,阿里大文娱集团财报显示——集团收入54.38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由优酷广告收入增长所带动。近一年来,优酷在剧集市场表现亮眼,凭借《墨雨云间》《边水往事》、《新生》等作品实现口碑与播放量的双重突破,却未能同步增长。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近日,阿里大文娱集团财报显示——集团收入54.38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由优酷广告收入增长所带动。近一年来,优酷在剧集市场表现亮眼,凭借《墨雨云间》《边水往事》、《新生》等作品实现口碑与播放量的双重突破,却未能同步增长。以优酷现有的内容能力以及剧集制作水准,8%的增长显然是不够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头部内容战略下的高成本投入 

广告、会员却增长有限

众所周知,优酷近年坚持“头部、大剧、独播”战略,通过高投入制作精品内容。例如,《墨雨云间》以32.53亿播放量登顶暑期档,并带动优酷App下载量飙升;《雪迷宫》邀请张艺谋监制、吕行导演,成本远超普通网剧。然而,此类项目制作成本高昂,而广告和会员收入增长有限,导致单剧盈利压力增大。

与此同时,优酷内部推行“单集平均投入与产出”评价体系,就是优酷独有的“去水保优”策略,要求每集都达到精品标准,这进一步推高了制作成本。例如,《边水往事》豆瓣评分8.2分,但其服化道、场景搭建等细节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优酷分账剧如《当我飞奔向你》票房超6000万,但分账收入占比有限,且头部独播项目更依赖平台直接投资,难以通过分账实现规模化收益。

此外,优酷虽通过爆款剧吸引用户,但用户付费意愿受多重因素影响: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同期推出《庆余年2》《玫瑰的故事》等高热度剧集,分流了优酷的潜在付费用户;短视频平台的“二创”内容、海外流媒体平台的版权购买(如Netflix采购《偷偷藏不住》)削弱了优酷的独家内容壁垒。

而优酷在综艺、电影等其他内容赛道表现疲软,未能形成“剧综联动”的生态闭环。例如,2024年综艺领域缺乏爆款,用户仅因剧集留存,但停留时长有限。

宣传拖后腿        

导致大量剧集“叫好不叫座”

阿里巴巴财报显示,优酷所在的“大文娱”板块收入增长主要依赖演出赛事线上票务,而非剧集业务。这反映出长视频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内容投入高、用户付费天花板明显。

优酷“白夜剧场”虽以《边水往事》《新生》等作品巩固市场地位,但悬疑题材同质化竞争加剧。当下优酷的痛点很多时候显示在“宣传拖后腿”。

先看看最近热播的悬疑剧《沙尘暴》,豆瓣评分在8.1,但优酷站内热度仅6690,社交媒体上更不见讨论。对比同样的高品质剧集《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其影响力远远不及前两者。同样被此问题困扰的还有《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超9万人在豆瓣打出了8.3的高分,但同样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多部优质内容的失声让优酷在MAU常年被腾讯、爱奇艺、芒果、B站甩在身后甚至要被后起之秀红果追上。距离破万的爆款很遥远。

而优酷多部剧集依赖“人性实验”“多线叙事”模式,观众审美疲劳可能影响长期吸引力。 尽管《墨雨云间》《新闻女王》等剧尝试出海,但优酷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与Netflix等平台仍有差距,海外收益尚未形成规模。

优酷的“叫好不叫座”本质是长视频行业共性矛盾的缩影:在内容质量与商业回报间寻求平衡。其优势在于精准的题材把控与创新力(如悬疑赛道的“人性实验”模式),但需通过精细化运营、成本优化与生态协同,将口碑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未来,优酷能否突破“内容磨N年”的魔咒,将决定其能否真正实现从“爆款平台”到“生态型平台”的跨越。

优酷作为老牌视频平台,经历过数次管理者的更换与策略的调整, 正慢慢回到正轨。在大力发展虚拟拍摄和人才引进给内容提供保障的同时,如何在趋于饱和的观众市场中争抢用户,也将是优酷下一道大题。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