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官兵生命防线的守护人

内容摘要【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本报记者 张 强    原定的采访时间一拖再拖,张瑛“爽约”了。    近日,由于一名患者情况危急,陷入休克,张瑛争分夺秒地同“死神”赛跑。经过她和战友们连续不断的紧急救治、日夜不休的值守观察,患者转危为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本报记者 张 强

    原定的采访时间一拖再拖,张瑛“爽约”了。

    近日,由于一名患者情况危急,陷入休克,张瑛争分夺秒地同“死神”赛跑。经过她和战友们连续不断的紧急救治、日夜不休的值守观察,患者转危为安。

    “边防官兵守卫祖国领土,寸土不让奋不顾身;我们守卫战友生命,必当竭尽全力。”次日早晨,张瑛见到记者时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高原官兵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让任何一名战友失去救治的希望。”

    张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2024年7月,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高原之上,用生命护佑生命

    此前,作为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指派的高原病专家,张瑛配属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出征边防一线。尽管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但很多任务仍让她忐忑——一线官兵不少是首次驻守高原执行任务,随时有可能突发高原疾病。

    一天,5名重度高渗性脱水、昏迷伤病员从海拔5000多米的高地被送到了张瑛所在的卫生营,年龄最小的战士仅19岁!

    检查眼底、呼吸、心跳、接心电监护仪……看着战友们用时4个多小时从山上一步步抬下山并且面庞稚嫩的患者,张瑛的心仿佛被狠狠揪了一下。忍着高海拔带来的剧烈头痛,她迅速判明病症,紧急给予对症治疗。几个小时后,5名战士终于脱离危险。

    “如果我们没有抵达任务一线,或许就无法挽救战士的生命。”张瑛对记者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该院组建了一支“人员变换、组织不散”的高原医疗队。70多年来,这支队伍逐渐形成了“铁心向党矢志不渝、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忘我工作”的“老高原”精神。张瑛也将“老高原”精神作为一种信仰,跟随医疗队穿行奔波于青藏高原之上。

    从第一次上高原到每年常态化高原巡诊;从静态的定点诊治到动态的伴随保障;从保障日常诊疗到保障作战需要……这些年,张瑛的战斗足迹遍布最艰苦、最偏远的边防哨所。任务最重时,张瑛曾经在高原坚守了360多个日夜,40余次徒步到高海拔一线点位巡诊,成功救治25名高原病重症患者,为4000余名官兵开展心理服务。

    “军医的存在,就是要让一线官兵安心。他们在前方冲锋,我们来守护他们。”张瑛说,“我们走到高原来,就是要让官兵知道,卫勤保障力量一直在他们身边。”

    白衣执甲,为战而研助打赢

    “战争没有时间表,如果平时我们没有保障打赢的准备,真遇到战争爆发,失败是必然的事。所以,我们要随时准备着!”一次科室交班会上,张瑛语重心长地对医护人员说。

    该院卫勤处张江说:“在全院,她第一个坚持为战而医,聚焦服务保障打赢制定科室发展路径和目标;第一个坚持为战而研,聚力探索构建‘临床+科研+部队’医研战的保障模式;第一个坚持为战而训,每周交班会前都会检查每位医务人员的战备物资是否齐全。”

    “随着练兵备战不断推进,一线官兵肯定会有一部分是首次驻守高原执行任务,预防急性高原病必不可少。”张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熟练掌握人体机能在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特点规律和治愈手段,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只有置身高原边防一线,才能看清战场需要什么样的卫勤保障。这些年,她多次主动报名参加高原卫勤保障任务,从组织体检、高原病知识普及、药物开发应用等方面入手,带领科室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高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建立全地域、全方位、全时段、多层次的高原病立体防治体系。

    如今,张瑛的抽屉里已经“积攒”下了10多本军内外科技和医疗研究成果证书——高原重症哮喘治疗临床研究、高原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状态及治疗临床研究、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每一本都见证了她不懈钻研的奋斗足迹。

    “作为一名军医,保障作战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党员,冲锋在前是我的使命。”张瑛说。

    一句承诺,一生践行。这些年,张瑛的足迹遍布青海,累计抢救危重症患者3800多人,成功救治上万名驻地官兵和各族群众。她也先后赴多个驻训点位进行高原病防治知识授课,为部队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